NYU week 4

 

上週五沒有參訪行程,而是進行了一場模擬危機處理的談判〈Crisis Simulation〉。國際談判的老師設計了一個情境:伊朗境內有一處疑似核武製造地點爆炸,伊朗的說法是該地點為和平用途的核能發電廠,無須擔心。但這各消息很快挑起了中東地區敏感神經,各個super power,包括美國、中國、俄國、歐盟都紛紛表示關切,並且積極參與危機處理,而週遭的中東國家也紛紛就各自的立場展開外交斡旋。談判進行的方式,就是讓同學分組挑選國家或組織,以這些國家或組織的立場來進行談判,合縱連橫,盼能牽制、煽動伊朗〈或合作〉來達成各自的目標。除了國家之外,還包括媒體甚至兩個〈恐怖〉組織:HezbollahHamas可供選擇,幾乎能和中東衝突沾的上邊的stakeholders都出現了。

 

我從來沒有參與模擬談判的經驗,以前學生時代不懂事,也不太了解談判的意義,以為這只是一些愛出風頭的同學參與的活動。所以我原本對這次的過程也沒抱太多的期待。選擇土耳其,是因為想像中土耳其沒有太過強烈的立場,中性的角色可能比較不受拘束,可以讓我們自行發揮。我的團隊中,有來自巴西的金融顧問Rodrigo、紐約律師William,還有NGO代表Joe,他們都是很能言善道的人,尤其是律師William思緒縝密,語言精確,謹守分寸,聽他說話真是像上法庭一般,精準絕容誤用,聽得很過癮。

 

談判一開始,各組同學各據一間教室,各個國家的開始來回穿梭各自場域。伊朗代表自是忙得不可開交,所有人都想去找他們問個詳細。但他們不知是否暗中有受老師指點,語言中總有點曖昧模糊,甚至連非語言的訊息上,例如眼神、手勢好像都有點琢磨,怎麼和真實中情景這麼雷同,連盟友也都摸不著頭緒。土耳其的立場偏向西方〈似乎也是現在所為政治正確的立場〉,聲明僅支持伊朗發展和平的核能使用,也就是發電。若伊朗真有核武證據,可是會頓失所有外援,且還遭受制裁,所以伊朗當然不會這麼傻傻的承認,雖然有很多證據都指向伊朗的確持有核武。談判的一個重點就在於是否要開放國際原子能委員署〈IAEA〉進行視察是否有核武開發的證據。不過伊朗根據過去的經驗指出,IAEA派出的檢查員都是懷有既定立場和偏見的,他們指定要中國代表來進行檢查,才答應開放。於是乎中國也牽涉近來。而這些議題,歸根究柢又和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擴張脫不了關係,回到千年歷史的糾結中。

 

一開始我還沒搞清楚談判怎麼進行,不過很奇妙的,由於每個角色都有自身的立場和限制,各自有其想達成的目標,有能夠發揮的功用〈例如某些國家之間的有好關係,有些則有利害關係〉也有受到牽制的部分,把這些條件一樣一樣加進來,就像公式輸入電腦一樣,彼此的互動關係就逐漸成型了。土耳其在這樣的衝突中多半是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因為土耳其一直試圖加入歐盟,而對歐盟的好處而言也是能夠增加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因此土耳其在這樣的事件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團隊到後來覺得這角色有點太呆板,既然是模擬,就來玩點刺激的,打算來顛覆一下中東局勢,決意去煽動各國團結,威脅以色列退出新佔領區。只可惜,這樣的計畫在時間結束前沒能達成結論,只好乖乖的退回原來立場。

 

這個活動真的讓我們充分體會到,談判過程得怎樣的面面俱到,有許多的意見要考量,和棋局很像,總有很多要瞻前顧後才能達到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局面。雖有民意要顧,但民意如水,領導人如何有大胸襟大格局帶領人民走出舊怨、拋開新仇,才能真正為國家開拓新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