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

City Council & Comptroller’s Office

紐約又是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今天回到了downtown金融區的市議會,也就是我們當初NYU上課的教室附近,白天的金融區人潮鼎盛,熙來攘往,除了很多白領上班族,還有川流不息的遊覽車,帶著一車車的觀光客參觀華爾街看金牛,也去世貿中心遺址憑弔。最近紐約一個沸沸揚揚的話題就是到底應不應該在遺址附近興建清真寺,象徵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和平共處,但即使如紐約人如此包容開放的心胸,這個議題還是很有爭議性。

本日的行程是訪問兩位傑出華裔政治人物,兩位也是兩代華裔移民的縮影,有著顯著不同的風格。第一位是市議員Peter Ku 顧雅明先生,他在香港出生長大,由Flushing眾多華裔選民地區選出的市議員。儘管他的少數族群背景在紐約一點都不特殊,但他的共和黨政黨背景卻特別突顯,因為紐約市議會中共和黨人數少得可憐,大概就他和同樓層的不到十位同事而已。但市政的工作中,政黨傾向本來也不是特別重要,反而是他的社區背景比較重要。Peter原本為藥劑師出身,擔任本業時就很熱心社區的事務,常常幫助社區當中的弱勢,發起社區中助人的活動。也因為他熱心的個性,很多人建議他從政,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才踏上競選之路,以他親合的姿態高票當選。我眼中的Peter是第一代成功移民的縮影:手段圓融、慈眉善目、事業有成,念念不忘中華傳統美德,還告誡我們多讀點書、多存點錢,很傳統。我們訪問的下一位政治人物,就很有第二代的風格,除了華人的膚色輪廓外,已經看不到太多華人的影子。他是紐約市主計長John Liu劉醇逸。John的父母來自台灣,在他五歲時移民美國,他回想第一次看到紐約的雪景,以為是天空灑滿了紙屑。這個當時對雪毫無概念的台灣孩子,在五歲的年紀還是接近一張白紙,雖然有點台灣的記憶和文化根基,但要載入美國的文化軟體也有很高的相容性,而且發揮的非常好。John的主計長職位是民選的〈據說他打敗的對手是Bloomberg市長力挺的人選〉,做為市政財務的把關人,扮演市長和市政府的制衡角色。台灣的主計/審計角色似乎不是特別彰顯〈至少是沒有民選的主計長,甚至我一開始還傻傻的以為台灣沒有這樣的對等職務,還問了John到底主計長是做什麼的,完全暴露出了無知,哈〉,更難想像原來這樣的職位能和紐約市長平起平坐,尤其我們聽到紐約市政府的規模僅次於聯邦政府、紐約州政府和加州政府,是美國第四大規模的政府,更顯出他的職位重要和紐約的多元開放,移民背景也能夠擔任這樣一個世界之都的領導人物。不過,當然身為世界之都,人人都想來紐約make a name for oneself,紐約評價人自有一套方式,絕對不是膚淺的種族表相〈紐約人以看不起其他美國人的膚淺來彰顯紐約人的優越〉而是能力。我記得在《Eat, pray, love》書中主角提到,若要用一個動詞來說明紐約人,她的答案是achieve〈相對於LA的succeed,所謂世俗定義的功成名就,紐約人更追求某種自我定義的成就〉,這和我在紐約所看到的也很謀合,在紐約人人想作自己,但這個自己都得有點cool,得讓人覺得you are something那種〉。據說John現在也朝競選市長之路邁進,聘請了非常專業國際化的政治公關團隊來打造他的形象,小至握手的姿勢,坐姿和站姿,只要和媒體捕捉到的畫面,都要呈現出專業的形象。這已經是非常美式的操盤了! 

今天見到這兩位華裔政治人物,除了讓我了解到紐約的市政運作之外,更讓我見識到移民第一代和第二代在參政歷程上的演進,由服務族裔選民,跨越膚色種族到服務全體社會,體現了美國民族融爐的特色。能力絕對要加上運氣,世界變化的很快,紐約又是美國熔爐精神的最加彰顯,在這裡只要憑能力,不問你的出身〈當然除上東城的old money之外〉,在這裡人人有機會,也提供了移民第二代大顯身手的機會

當地媒體訪問:http://chinese.uschinapress.com/2010-08/12/content_520799.htm

http://ny.worldjournal.com/view/full_story_ny/9098746/article-台培訓學員-訪劉醇逸顧雅明?
http://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col_id=6&news_id=143972與市議員Peter Ku合照


與主計長John Liu合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