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

中華公所 

對我而言,北美許多大城市的中國城,不論是之前住過多倫多城裡的百年老China Town或是紐約這個全美最大的China Town,都充滿了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混血趣味感。所謂熟悉,當然是因為這些自成一格的城中之城有著華人的人潮、文字和食物。這裡的東西便宜又好吃,想念中國菜時跑來吃碗湯麵或炒飯,六七塊美金可以舒服的飽餐一頓。而陌生呢,我當然是以台灣的觀點來看,一來是歷史感,中國城往往動輒是一兩百年的歷史,很多店鋪也不太翻新,在這裡走動有如逛古城一樣,能夠見識移民初期的復古情懷,這種東西在台灣是看不到的。二來,這些店家仍多為廣東和香港移民經營,飲食習慣和語言使用上和台灣有很大的區別,不懂一點廣東話很多東西看的霧煞煞:提子是什麼水果?帶子難道也是水果嗎?曲奇餅忌廉夾心又是什麼東西?飲茶點心茶餐廳該怎麼點菜,都和我們很不同。早期的中國城其實都是廣東城,這裡除了偶有幾家小鋪有台灣食物之外,要看到台灣的東西是不容易的,台灣人的店家通常就集中在比較外圍的新社區,例如紐約就是在Flushing。再來一點有趣的,中國城的建築除了少數中式建築多半仍為“洋樓”,在這些花花綠綠,誇張俗氣不斷強調物美價廉強強滾的招牌下,仔細一看你會發現西式雕花的梁柱,拱窗等等。街名很多都有可愛的中文〈粵語版〉路牌:Mott Street是勿街、Pell Street叫披露街,粵語譯名和我們習慣的譯名大異其趣,讀起來有種古味、殖民風又有點趣味感,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分。

中國城往往是在非常靠近市中心的地方,但卻有點都市邊陲的感覺。以紐約來說,China Town位置其實就緊鄰金融區以東,兩世紀以前是華工下船的地方,當時來的人除了少數留學生,其餘階是勞工,做些粗重的差事,一群外勞就在這裡聚居起來,生活條件很差,往往是很多人擠一間小房間,衛生條件也不佳,更沒什麼娛樂享受,算是早期的血汗工廠吧。如果有看過一些片子像是 Sweeney ToddSherlock Holmes描寫早期險惡的倫敦環境,我猜就和這裡差不多吧。各族裔移民,雖然都是低下階級但仍有階級差異,從事生產的方式也不同,各自形成了區塊而甚少往來,據說當時只有階級同樣比較低的愛爾蘭和義大利移民在附近居住,形成了隔鄰的小義大利。

不過現在的中國城對多數北美城市而言,是個不用出國就可以體驗異國情趣的好地方,這邊可以吃到道地的中國菜〈每每去飲茶都看到很多非華人面孔排隊〉、買到仿冒名牌、體驗人聲鼎沸的市場買菜經驗,什麼生猛蝦蟹、奇珍異果還有各種特效藥都可以在市場買的到。中國城雖髒些亂些,但殷實的華人是以賺錢為首要目標,向錢看有個好處就是其他不想太多,不太有酗酒情緒問題,因此治安總是十分良好,,算是一個可以做安全異國文化冒險的好地方,所以不管是紐約本地人還是其他西方遊客都很樂於到此一遊。

講了這些中國城背景是因為我對於移民的發展歷史有一點興趣〈以上僅憑一點記憶,可能有很多錯誤〉,而這和今天拜訪的中華公所也很有關係。這個特殊的組織的成立其實可以追溯至推翻清末革命時期,當時一些海外華僑和留學生曾在這裡和國父孫中山先生共同策劃革命,所以無庸置疑,他們對於“中華民國”的認同絕對是基本信念。很有趣的一代傳一代,兩岸政治現實有些了變化,中華民國的定義有些漂移不定,在台灣似乎有點摸不著邊際了,正名風潮不知何以為繼〈本文不涉及政治討論〉但海外這批老僑的認同仍是未曾動搖。

台灣和中國大陸在僑社上就像在外交上有很多角力鬥爭,不少僑社據說收了好處也都轉向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去了。但在國旗處處飄揚的中華公所,做為當初創立中華民國的背後推手之一,當然不能違背自己的基本信念。因此有很多的老僑,即使有許多是來自廣東、香港華僑,未曾在台灣居住,認同的都是代表中華民國的台灣,對他們來說,台灣延續了中華民國的認同,是他們情感的依歸,因此他們有很多人都會到台灣參與十月國慶或是在僑社隆重慶祝。這一天我們在一個百年歷史的組織當中,和一些熱情而操著廣東口音的伯伯們聊了我們在紐約的生活經驗,聽著他們的愛國熱忱,一起享用了飲茶點心,又是個新舊兩代的感情交流。我也思考著,這一代的我們,在紐約體驗了國際化生活,修習了國際事務的課程,在一個國家認同有點曖昧,兩岸問題尚未釐清的階段,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我們如何代表台灣/中華民國的下一代走出新方向?


 中華公所

IMG_5835.JPG


IMG_5834.JPG 

(很認真寫字的小妹妹)

 

記者採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13/n299426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